“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前幾年致癌毒大米、吊白塊小麥粉、地溝油等全國性糧油安全重大事件接連通過媒體公開曝光后,糧油食品安全問題一直為老百姓所關注,各級政府也加大力度治理整頓。隨后產生的各級“放心糧油”的評審和加強對糧油市場質量衛生安全的監管和查處,緩和了日趨嚴峻的糧油食品安全形勢。但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新的困擾接踵而來,蓄積在蔬菜、糧食作物中的各種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以前并不引起人們關注的食物農藥殘留、重金屬指數超標等問題,如今已現實地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糧油食品安全包括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本文僅從質量安全方面聯系泉州的實際,對環境與現狀、加強糧油質量衛生安全的主要措施和確保糧食質量安全的途徑三個部份加以透析和闡述。
一、泉州市糧食質量衛生安全工作現狀
泉州市社會經濟發展迅速,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和人均口糧水平隨著耕地的逐年減少和人口的逐年增長呈遞減的趨勢,糧食缺口呈剛性增長的態勢。泉州市糧食年產量僅夠760萬人口吃4.8個月,缺口依賴省、市外調入和進口解決。一直以來,依照溫飽型低水平抓數量,從總量上緊平衡確保了我市糧食市場的供應和穩定,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糧油質量對糧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生產加工環節和保管儲藏環節都存在著污染的可能性,進而引起糧油質量的下降。在糧食生產中,種糧農戶除留足自己的口糧外,多數商品糧出于市場價格的考慮,過度地施用農藥、化肥的現象很普遍,工業的迅速發展改變了自然環境,有些河流受到污染,水質量下降,農用灌溉水源水質不能得到有效保證,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在糧食作物中存在著;在糧油加工中,有些糧油加工企業片面追求生產利潤,超過國家標準使用食品添加劑如小麥粉吊白塊,甚至濫用違禁添加劑;在保管儲藏中,保管年限超期或使用藥物不當引起糧食質量的下降時而發生,若出現嚴重不宜存糧食,一旦進入口糧市場,將威脅著人們的食用安全。
二、近幾年來加強糧油質量衛生安全主要措施
(一)宣傳糧食質量安全法規,增強糧食質量安全意識
普法教育是改變人們對糧油質量認識的思想保證。泉州市各級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和糧食行業協會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各種形式積極宣傳糧食標準質量法律法規。如積極主動向政府分管領導匯報工作,反映問題:適時召開學習座談會;舉辦培訓班和知識競賽;開展“放心糧油進農村、進社區”產品宣傳展示活動:.組織開展紀念“世界糧食日”活動、“{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頒布實施紀念日和宣傳周、宣傳月”活動;組織參加“3??”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活動:電視、報紙報道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糧食質量監管實施辦法》;組織糧食加工生產企業辦班學習國家食品生產許可法律規定,幫助企業建立質量安全檢測制度,促使60多家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順利通過QS認證。市政府分管領導、市“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聯席辦的領導對糧食標準質量安全工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引起了重視,將其納入市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糧食部門各級領導、干部職工提高了對糧食質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自覺貫徹執行糧食標準質量安全法規,廣大糧食經營者增強了糧油質量安全意識。形成了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管理者共同關注糧油質量安全的良好氛圍。
(二)貫徹糧食標準質量法規,落實監管制度。
1、嚴格執行國家糧食收購質量標準、衛生標準,依質論價。對儲備訂單糧食,嚴格掌握入庫質量標準,特別是水份指標,杜絕出現超水份標準的訂單糧食入庫現象。
2、落實儲備糧一年兩次的品質檢測制度和糧食輪換出入庫質量鑒定制度。2006年以來泉州市檢測儲備糧樣品XXX批次,合格率達到10096,為確保儲存環節避免產生不宜存糧提供了制度保證。
3、軍糧供應環節強化“一批一檢一報告”制度,讓部隊官兵吃上“放心糧油”。
4、抓原糧衛生監測與抽查。開展以糧食收購企業,儲備糧承儲企業,骨干糧食加工企業為重點的原糧衛生抽查。通過不間斷的抽查,提高合格率。
5、抓儲備糧、軍供糧油質量抽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檢的辦法,抽取樣品XXX批次,抽檢結果表明泉州市儲備糧和軍供糧油質量總體穩定。
6、實施糧食質量和原糧衛生調查制度。如開展新收獲稻谷質量調查,開展收獲、儲存環節原糧衛生狀況專項調查和稻谷質量會檢調查等,抽取樣品送國家糧食局指定的質檢機構檢測,初步掌握了泉州市原糧質量和衛生狀況等原始數據,進而指導糧食生產和流通,服務三農。
(三)加強糧食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構建市、縣和糧油加工企業三級糧食質量檢測網絡。
1、抓市級糧油質量檢測機構的建設。把市糧油?質量監測站建設作為依法監管糧食市場以及融入市治理“餐桌污染”、建設“放心食品工程”工作的重要載體。2005年從市政府菜籃子建設專項經費中爭取了30萬元用于市糧油質量監測站檢測儀器的添置和更新,市財政再撥款10多萬元用于監測站實驗室場地的改造,2006年市政府又撥出5.3萬元用于監測站的儀器添置,為監測站檢測水平上臺階,保證檢測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監測站制定了年度培訓計劃,抽調人員參加省、市級技術培訓,參與糧食標準的制定,提高了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經過幾年的努力,市糧油質量監測站的軟硬件設施都得到了提升,檢測場所擴大到200平方米,在原有檢測項目的基礎上,又準備增加農藥殘留、黃曲霉毒素等衛生指標的檢測。在人員素質方面,現有中級職稱人數占全站的29%,初級職稱人數占43%,大專學歷占全站的71%。市糧油質量監測站先后通過了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計量認證復查和監督評審驗收。
2、抓縣一級糧食質量檢測室的建設。為了落實地方儲備糧一年兩次的品質檢測和縣一級的糧食質量監管,泉州市提出了以縣(市、區)中心糧庫為依托,成立縣級糧油質量檢測室的建設規劃?,F已有一半的縣(市、區)成立或著手組建檢測室。一些新落成的縣中心糧庫,如永春、德化縣中心糧庫正在縣局的領導下,積極落實人員培訓、儀器購置等事項。
3、抓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質檢化驗室的建設。主要配合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落實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督促糧油加工企業設立質檢化驗室或委托有資質的糧油質量監測站進行質量檢測。泉州市60多家糧油加工企業中有50%的企業設立了質檢化驗室,配備了專職或兼職化驗人員,50%的企業與有資質的糧油質量監測站簽訂了委托檢驗協議,提高了企業產品質量的檢測能力,促進糧油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的達標。
(四)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建設“食品放心工程”
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是糧食部門的重要職責。泉州市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加強了系統內糧油銷售點、軍糧供應店以及骨干糧食加工企業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加強了地方儲備糧油的品質監測和糧食質量衛生監管,達到省局、市政府下達的治理“餐桌污染”工作目標。
1、配合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實行糧油產品質量安全準入和退出制度。系統內的糧油銷售點和軍糧供應店上架糧油食品以“放心糧油”為主,糧油產品必須通過生產許可。拒絕“三無”糧油產品上架。
2、定期開展糧油質量抽檢。每季度組織市糧油質量監測站對系統內糧油和骨干糧店、骨干糧油加工企業的糧油取樣檢測。如2006年完成了XX批次糧油檢測,合格率為98%。
3、在重大節日期間配合工商等部門檢查糧食市場,采取感官與抽樣檢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查,有效地保障了節日市場的糧油供應質量。
4、加強對重度不宜存糧食的監管。認真執行陳化糧購買資格審核審批制度,并配合各級工商部門對陳化糧流向全程進行跟蹤監管,防止陳化糧流入口糧市場。
5、開展行業自律活動。本著“管好本系統,推動全社會”的原則,結合質量誠信體系建設,繼續開展創“放心糧油”“放心糧油企業”活動,推動企業質量誠信工作的開展。泉州市現有7家糧油企業的12個產品獲“全國放心糧油”稱號,3家企業獲全國“放心糧店”稱號;35家企業的59個糧油產品獲省“放心糧油”稱號,21家企業獲得全省“放心糧油企業”稱號。泉州金華油脂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駝鳥”牌食用油獲“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免檢產品”稱號,泉州市金穗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金潤”牌、“迪香”牌大米等6家企業的7個糧油品牌獲“福建名牌”稱號。
6、開展“放心糧油進農村、進社區”活動。幾年來在泉州市區和南安水頭城鄉結合部共舉辦四場“放心糧油進農村、進社區”活動,授予28家糧油經營企業為“泉州市放心糧油進農村、進社區示范店”。
三、建立糧食質量衛生安全保障長效機制的探索
糧食質量安全工作無小事,是新時期黨和政府抓“民心工程”、為民辦實事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各級政府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理念,因此,確保糧食質量安全必須著力抓好“兩個體系”建設(即糧食質量監測體系和監管體系),繼續開展一個“專項治理”(即治理“餐桌污染”),扎實推進“放心糧油進農村、進社區”工作,加快糧食標準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一)加快檢測機構建設,構建質量監測體系
1、優化檢測機構布局,完善市、縣、庫(骨干糧油加工企業)三級糧油質量檢測網絡。以縣中心糧庫為依托,加快縣級糧食質量檢測室的建設?;鶎蛹Z站(庫)可配備簡易的檢測儀器,以加強對收購糧質的把關和對儲備糧情的監測和管理。骨干糧油加工企業要發揮檢驗化驗室的作用,切實把好產品質量關。
2、明確工作重點,分工協作,著力抓好糧食質量監測機構檢測能力的提高。泉州市糧油質量監測站重點抓好原糧成品糧質量及農藥殘留量、重金屬、增白劑、薰蒸劑殘留量等檢測能力的建設,承擔地方儲備糧,政策性用糧的質量檢測和轄區內糧食質量監測與抽查,糧食收獲質
|